所在位置: 首页>廉政时评>理论研究>
制度反腐需要“守正出奇”
2017-09-30 08:57:46    来源:洛江区纪委

  近日,大型政论专题片《巡视利剑》的热播,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。精于伪装的黄兴国、家族式腐败的王保安、“五假干部”卢恩光等落马高官,纷纷在片中亮相。他们贪腐之巨、手段之奇,固然能成一时谈资;而民众对五年来反腐工作成效的肯定,才是这部专题片获热捧的根本原因。

  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抓手,折射出我们党对“制度反腐”认识的不断深化。现代社会腐败治理的突出标志,就是高度倚重以制定和实施法律规则为主线的各式制度手段。但过去一个时期,不少人将“制度反腐”简单化,认为只要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,就能有效抑制腐败。然而现实的悖论却是,在反腐制度建设领域不断拓宽的情况下,腐败问题依然十分严重,有些领域甚至还出现了加重和蔓延的迹象。审视过去的反腐制度体系,我们可以发现以下漏洞:

  一是制度离散。同级监督为主的廉政监督制度设计,与“下管一级”的干部管理制度设计脱节,导致干部监督地方化。地方化的监督高度依赖于“一把手”的意志,制度执行充满随意性,倘若“一把手”不作为,其实效便可想而知。如“老书记”王珉在片中所说,他对辽宁贿选案并非不知情,但因其仕途已接近终点,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心态使其选择了“捂盖子”,背弃监督职责。

  二是制度异化。管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,制度在明确各主体权责关系的同时,也会使各主体间因关系的相对稳定而形成“熟人社会”。在“熟人社会”中,各主体会基于重复博弈的需要,将权责关系异化为“共谋”关系。如片中黄兴国承认,他对武长顺的严重问题并不是“一点感觉都没有”。即便如此,他仍然为了班子的“和气”,在市政协副主席选举时对他投了赞成票。

  三是制度封闭。制度设计片面依赖内部监督,忽视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,群众监督缺乏有效机制和保障。如专题片所展示,苏树林在落马前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授意“协调删帖”,便不费吹灰之力地封堵了群众监督的渠道。

  诺贝尔奖得主、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,有效的制度离不开“正式规范”和“非正式约束”的结合。从学理上看,巡视制度正是以其灵活的姿态,产生众多超常规的“非正式约束”,使反腐败制度体系在“守正出奇”中获得强大执行能力。

  首先,巡视制度以干部监督的“去地方化”扭转了制度离散的局面。巡视“利剑”直插基层、全面覆盖,将监督制度与“下管一级”的干部管理制度统一起来,使中央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,有力地震慑和消除了部分地方消极反腐的现象。

  其次,巡视制度以“三个不固定”阻却了可能的利益共谋。巡视组组长不固定、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、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的制度特性,使其充满了“游击战”式的机动力和“突然袭击”的战斗力,不仅切断了巡视主体与巡视对象间可能的利益往来,同时也大大减少了被巡视单位的应对准备时间,有效避免了制度异化。

  再次,巡视制度以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统一打破了封闭的制度格局。巡视组每到一处,都会公布举报电话、接待群众来访,并“下沉一级”到群众中走访调研,令群众监督获得直通党内监督的“接口”。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,与群众谈话5.3万人次,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——片中展现的这组庞大数字,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场浩大的反腐败“人民战争”。在巡视制度的调动下,广大群众已成为党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成为无处不在的“哨兵”和“探头”。

  《巡视利剑》是对巡视成果的一次大展示,更是巡视再出发的一次大动员。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,公众正热切关注着下一个五年的反腐布局和重点,人们将会把五年来辉煌的反腐业绩作为参照系,来期待和评判未来。正如王岐山同志在湖南调研时所强调,“民心向背是党执政最根本的政治基础,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。”我们盼望反腐高压态势会一如既往,巡视工作能继往开来,在守正出奇、激浊扬清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。

【责任编辑:陈锦坤】

版权所有 中共泉州市洛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泉州市洛江区监察委员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[闽ICP备16025778号-1]

闽公网安备 35050402880099号

联系邮箱:ljjwzxb@163.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