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 首页>新闻信息>要闻>
洛江:清源海丝 洛阳江韵
2018-09-11 16:09:56    来源:洛江区纪委监委

  在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地带,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中心市区东北部洛阳江畔,一座“新城”崛起,诉说着清源名流的历史风韵。

  洛江,1997年建区,是泉州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闽东南新兴起的城区,因地处风光秀丽的洛阳江畔,故得区名洛江。洛江青山绿水间,洛阳古桥横卧,与五里桥齐身,见证着古都泉州的兴盛与发展,用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,守护着国家的繁荣、家园的美好。

  洛阳桥景

  筑桥“蔡公”清如初

  蔡襄祠

  洛阳桥,原名叫万安桥。北宋年间,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,从皇佑五年(公元1053年)至嘉佑四年(公元1059年),前后历时七年,耗银一千四百万两,建成了眼前的这座大石桥。与北京的卢沟桥,河北的赵州桥,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。

  万安桥在施工上创造了“筏型基础”和“激浪以涨舟,悬机以弦丝牵”的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。桥上缀有七亭九塔,桥下有石墩,墩上殖满牡蛎,蔡襄“种蛎于础以为固”的方法得后世人推崇。如今,世人早已忘记洛阳江天堑的模样,但是那白色的蛎房依旧生生不息,坚守自己牢桥固墩的使命。

  移步桥北的蔡公祠,忠惠蔡公的石像已守护石桥千年,在泉州流传着一句闽南语“站如东西塔,卧如洛阳桥”,暗喻做人要正直、讲原则,不受外界诱惑干扰。建桥者蔡襄正是如此。

  蔡襄祠碑文

  都知蔡公修桥,却鲜有人知其曾于庆历年间担任谏官。庆历三年(1043年),被仁宗任命为知谏院。他遇事从不回避,奏疏忠诚恳切,大都关系天下利弊、一时缓急。蔡襄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,君主要知人善任、辨别邪正。由于有这样的谏臣们直言敢谏,权贵们心怀畏惧,多有收敛。

  蔡襄任谏官前,朝中实行御史台纠弹和谏官谏诤双结合的监察机制。蔡襄积极献言,提出“台谏合一”,扩大谏诤范围,推动了监察制度的重大改革,奠定了其在我国监察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。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题联云:“四谏经邦,昔日芳型垂史册;万安济众,今朝古道肃观瞻。”

  蔡襄一生公正清廉、不徇私情、刚正敢谏、以民为本。“若襄者,盖深厚雄杰之一也。当其在朝,受仁宗顾遇,所言皆当世初务,而人之所不敢言。及退历州郡,诘奸恵良,以富而教。其丰功殊迹施于后代者,历久犹未忘也。岂不伟哉!”清朝大学士朱轼大赞蔡襄。

  抗倭英雄今犹在

  俞大猷公园牌坊

  从洛阳桥向北前行16公里,有一处公园,那便是2003年为了纪念历史抗倭名将俞大猷将军诞辰500周年而建立的——俞大猷公园。公园位于将军诞生之地洛江区河市镇,这也是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  俞大猷立像

  进入公园大门,玉泉湖边可以看到垂钓的老者,径直走入,靖国门城楼巍峨耸立,突感阵阵威严,抬眼一看,竟是将军石像在此!石像高达10.5米,手持宝剑,园内玉带河悠长,象征着将军的爱国精神生生不息。

  俞大猷,明代抗倭名将,军事家、武术家、诗人、民族英雄。其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,战功显赫,他所率领的“俞家军”甚至能将敌人吓退,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倭寇。

  俞大猷一生格外看重儒家“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俭让”的处世哲学,只求实质性的建功立业,不看重荣华富贵。将军为人正派,从不迎合权贵、巴结文官。自北宋以来的重文轻武传统,每次战争,都由文官上报战绩,报多报少,或赏或罚,文官手中的一支笔,胜过十万兵。俞大猷不肯阿谀奉承,文官对他打击报复,战功少报或不报,因此有功无赏,或赏赐不公。

  兴化平倭,首功当数俞大猷,是他力排众议严密部署,等待时机成熟,然后会同刘显、戚继光联合进攻而取得的一次福建抗倭的最大胜利。可论功行赏之时,戚继光晋升都督同知,刘显加秩荫一子,唯有俞大猷仅“赉币银四十两”而已。

  俞大猷是一位廉洁的将帅,对部下颇有恩惠,数建奇功,名震南部疆土,而巡按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,兵部坚决为其辩诬,清朝重臣张廷玉称赞其:“大猷为将廉,驭下有恩。数建大功,威名震南服。”

  俞大猷纪念馆

  览完园内的纪念馆,剑气四溢!仿佛,将军归来!意气风发!挥斥方遒!

  青山绿水长相守

  水尾树碑

  目光移向洛江最北郊,绿水滢回,垂瀑如虹,油菜黄了遍野,那便是虹山乡虹山村。

  山有白虹漈,有龙潭岁旱祷之,故得虹山名。

  踱步往村子更深处,苍劲的马尾松“只手遮云”,只有起风了,才肯松懈,让流光泻出。翠浪四溅,郁郁葱葱,何以得此?途遇一老乡,遥指村口水尾桥北的一方石碑,为我解惑。

  这一大片松树林,又名水尾保护区,如今尚存26亩,由当地村民祖辈所种植,也是当地村民的风水林,后来一些伐木者盗窃山木,肆意砍伐,用于牟利,导致有青山挂“白”的现象。

  1844年,清道光甲辰年间,村民彭建,建议制定乡规民约按区划封山育林,彭建与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相商,订立公约,立碑为证!

  碑原文有:“凡在界中所培材木,照顾成林,永庇千秋,则树深十年,同泰岱之不老松;高百尺,比大夫之可封。自兹以往,姓无论同异,房无分强弱,不得私自伐。一禁:盗砍松柏、杂木及茅草者,罚戏一台,饼十斤;一订:松柏杂木或被风雨损坏,公议出卖,不得私自抢夺盗砍。”

  碑中的文字,记载着当地乡民丰富的护林思想,并将护林思想付之于实践,在当地建立了具乡规民约性质的护林制度。

  受护林碑的世代影响,如今的“漈水虹山”仍然林木蓊郁,古木参天。

  前人栽树,荫庇后人。松竹盈翠,绿光晃眼,据统计,虹山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5%,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达22万个/cm3,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“天然氧吧”。2001年6月,“水尾树碑”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站在飞瀑下,任水汽氤氲,不断回味树碑民约,似先辈递给我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。

  洛江,江水不竭,刺桐画桥;心中有国,英雄不老;树碑护林,山峦不败。它从历史中款款而来,向朝阳不断出发。

 

  文:杜润梅(双阳街道纪工委干部)

【责任编辑:刘荣兰】

版权所有 中共泉州市洛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泉州市洛江区监察委员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[闽ICP备16025778号-1]

闽公网安备 35050402880099号

联系邮箱:ljjwzxb@163.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