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 首页>廉政时评>理论研究>
“官油子”要不得,得治!
2018-10-29 11:00:19    来源:黄秋霞

  “官油子”,即巧宦,语出《史记》,意指善于钻营谄媚的官吏。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《实政录》,提到“巧宦”在官员好坏八大分类中排第七。可见,“官油子”风评并不“吃香”。

  “官油子”古已有之,最有名为苏味道。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在武则天当政时期,著名诗人苏味道官居宰相数年之久,但是从未在政务上有过任何建树,只是阿谀奉承周旋于君臣之间,一味屈从附和,遇到矛盾问题不置可否,反而说:“为官重在躬身奉上、左右逢源,凡事只要模棱两可就行了。”因此,苏味道被讥讽为“模棱宰相”。

  反观当下,众人挥汗如雨时,也有“尸位素餐”者,现实中“一拖二推三溜号”的干部依然不少。但是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“软刀子扎人更可怕”,“老虎”“苍蝇”虽令人深恶痛绝,但“大事干不了,小事不屑干;不干实事,嘴却很会‘来事’”的‘官油子’危害更甚。如果任由“官油子”堂而皇之地吃香,必然会挫伤担当作为的“老实官”的积极性,使“干事者”垂头丧气;如果任由“官油子”的土壤滋长蔓延,必将会侵蚀和腐化党的肌体,污染一方的政治生态,其危害性不可小觑也!

  治党必先治吏,治吏必须先治“官油子”。治理“官油子”,先要去“油性”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、业务考核,揪出党员干部中的“官油子”,点名通报,让“官油子”油不起来,还自觉改掉身上的“油子”习气。其次,要“加料”。“加料”是去“油腻”的好对策,对“官油子”“加料”就是要充分利用问责的“料”,加大问责力度,压实责任担子,把“吃相难看、满嘴是油”的干部挡在门外。最后,要“慢炖”。用人导向是最大的导向,建立“能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用人机制,为担当的人担当,为负责的人负责,让担当者无忧、干事者有位,着力营造一个“不患无位,患无所立”的良好政治生态,让干事创业、奋发向上成为新常态。

  “官油子”要不得,得治!就是要根治“油性”,铲除“官油子”的生存土壤,让“清淡”成为官场主旋律,才能多些“清官”,少点“巧宦”。为官不做“官油子”,常自省:自出仕以至去任,光景改观几何,民愁苏醒几何,政事修举几何。只有常怀自省之心,方能永葆奋进之志。(作者系洛江区纪委监委派驻区政府办纪检监察组干事)

【责任编辑:刘荣兰】

版权所有 中共泉州市洛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泉州市洛江区监察委员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[闽ICP备16025778号-1]

闽公网安备 35050402880099号

联系邮箱:ljjwzxb@163.com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